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污水处理所产生的剩余污泥,截至2013年已突破3000万吨/年。大量湿污泥随意外运、简单填埋或堆放,致使许多城市“毒泥围城”,由此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以“蓝色思维之下的污泥之道”为主题的2014(第六届)上海污泥热点论坛日前召开,与会专家表示,蓝色思维之下的污泥之道,应坚持处置决定处理,遵循以污泥体系减量为基础,以稳定化处理为核心,以资源化利用为目标,以对外界环境影响最小为宗旨。同时,地方政府应提供资金支持,并在其中扮好监察官角色。
“重水轻泥”后果凸显
上海市水务局唐建国处长表示,3000万立方米/年,数字确是惊人。而我国污泥处置却仍以填埋为主,建设部网站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污泥填埋处置占46%,焚烧处理占18%,好氧发酵及厌氧消化处理占16%。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麦穗海表示,我国长期以来“重水轻泥”的后果已凸显出来,约有80%的污泥未经稳定化处理,污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从污水转移到陆地,导致污染进一步扩散,使得已经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减排效益大打折扣。
“治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工段崇东说。首先,污水里面的有机质都富集到污泥里面,如果不对污泥进行相应的处理,这些污染物就相当于以另外的一种形态保留了下来。而此时污染物污染的“威力”却可能比污水直接造成的污染更胜一筹。其次,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固态物质,但却不是“废物”。
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益于植物生长的养分和大量的有机物质,污泥中所含的氮、磷、钾也同厩肥大致相似。同时,污泥中的有机物质对于土壤结构、土壤的水力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中国水协排水委员会主任、原北京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认为,在污泥治理规划方面主要存在土地、资金、政策三大阻碍,加之“技术上确实有一些限制,没有拿过来就能用的现成路线”。然而,在技术难题上,在住建部、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相关指南里面“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问题实质在于:没有土地、资金和政策,各个部门不能相协调,进而导致运转不畅,很多的新技术是无奈之下“憋出来”以补现状之不足。
杨向平称,要把污泥治理放到全社会“节能减排”大业中做整体的计算的。他举例说明,“十二五”期间,国家整体投入4000亿元在污水治理方面,而其中治理污泥的资金仅有不到400亿元,它的“占比太小”。土地与政策方面也应做通盘的考虑。他说,如果把污泥问题也能放到节能减排的总指标里面,也许全国的污泥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凯军指出,目前污泥处理界正面临重大的历史抉择。“首先,污泥处理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即污泥处理是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稳定化的有效、必备的环节。其次,才考虑能源回收和资源化的技术。”
王凯军认为,污泥处理标准还遗留三大问题:其一,标准的主要考核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其二,标准没有解决污泥农用及土地利用的监管问题;其三,关于与煤掺烧相关标准问题。“污泥产量缺乏计量手段、好氧发酵稳定化程度等都是阻碍污泥产业发展的问题,尤其是煤掺烧,既没有解决标准问题,也没有解决稀释排放,致使一个时期内燃煤锅炉焚烧成了主流方向,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污泥处理主流技术之一的焚烧必将面临重大的阻碍。”王凯军说。
污泥处置宜多元化
唐建国表示,蓝色思维之下的污泥之道,应坚持处置决定处理,遵循以污泥体系减量为基础,以稳定化处理为核心,以资源化利用为目标,以对外界环境影响最小为宗旨。
“污泥处理处置不仅仅只有堆肥这一种处理方式,”段崇东指出,污泥处理处置应有多元化的处置思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欧洲的污泥处理处置主要是农业和土地利用。虽然现阶段农业利用还存在一些障碍,但仍是今后污泥处理处置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次是绿化基质。段崇东指出,如果污泥的重金属含量接近临界值时,可以通过厌氧消化或者好氧堆肥进行土地园林利用。再次是焚烧填埋。如果污泥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可以采用干化焚烧的方式对污泥进行处理。最后是建材利用。多数重金属含量较低,缺乏土地利用途径,可以进行建材的利用。
“今后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土地利用将是污泥处理处置的一个主要方向。”段崇东介绍,污泥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通俗地说就是碳,污泥堆肥通过碳循环让这部分碳回到土地中去,从而可以使污泥堆肥达到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在土壤的生态方面,学者们就提出有机物碳50%要归还土壤。生命起源于土壤,来源于土壤,最终也要回归到土壤,否则就会造成有机质的流失。 “东北的黑土地变成了黄土地,华北的黄土地变成了沙土地,就是有机质流失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段崇东举例,从生态和战略的角度讲,有机物不是废物,应该是以有机物碳的形式归还土壤。污泥处理处置也要以土地利用为主要方向。
有效发展需政策引导
天津裕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博士左健表示,污泥资源化处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地方政府要从长远考虑以最小的代价彻底解决问题,政府和污水处理企业之间最好达到眼光一致,目标一致,从不同的视野来决定技术选择。
近年来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污泥问题,在2009年,为推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进步、明确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原则,住建部、环保部和科技部就已联合制定《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2012年《“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出台,各种污泥政策落地,规范污泥处理处置的同时也让政府“治泥”的责任落地。
首先,政府推动污泥治理资金的落实,脱离资金支持,项目往往成为空中楼阁。据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介绍,污泥处理成本与污水处理成本基本相当,而多地政府给企业拨付的污泥处置经费普遍不足;而且治泥方面的“缺钱”还体现在日常的处理费用上,虽然污水处理部门对污泥的处理全权负责,但他们的经费却无法涵盖污泥处理的成本。
污泥处理处置是一种建设投资巨大、运行不能停息的事情,污泥治理期间需要有不断的、及时的资金注入才能有效保证正常进行。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张辰就曾讲,在污泥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责任平衡问题上,政府需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应该做到资金支付到位。
其次,政府要扮演好监察官的角色。在污泥处理领域,傅涛强调,政府应立足污泥处理处置的责任,在政策上鼓励和积极引导各种服务主体探索污泥资源化的商业价值,平衡获取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效益,这样产业才能有效发展。而相应的,政府也在不断完善考核监管制度,确保其合理发展,例如广东省2014年8月份发布《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修改二稿征求意见稿)》规定有毒污泥作农肥最高可罚5万元。
王凯军建议,在实现污泥资源化的关键是要保障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政府可从源头可控、可追溯、可标识、可控制四个角度开展相关工作。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
原标题:理顺污泥处置链条政策扶持是关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