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日,环保部网站刊文对《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下称《指南》)等四项文件进行解读。解读称,中国正处于治理空气污染的关键时期,但各地对细颗粒物即PM2.5的排放源和排放量并不清楚,‘底数不清、家底不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城市PM2.5达标规划的设计和制订,因此编制清单十分重要。
2013年8月,环保部成立《指南》编制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等担任主要起草人。
细颗粒物即是早已为人熟知的PM2.5。该指南规定了PM2.5排放源清单编制的标准方法和数据源,用于指导各地获得可靠可比的排放清单。
PM2.5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区域性复合大气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近年来东部地区的多起大范围灰霾污染事件,即以PM2.5为典型污染物。其中,一次PM2.5排放既对环境PM2.5浓度有重要贡献,又可通过提供大气化学反应界面促进二次PM2.5的生成。
在此严峻现实下,查清一次PM2.5从何而来,并据此列出一张详细的排放清单,对于管控污染源尤为必要。
然而,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中称:“过去二十年间,我国政府在空气污染控制方面主要面向烟尘、SO2等一次污染物开展,过去的环境统计和污染源普查只针对SO2、NOx、烟尘、粉尘等少数几种污染物,对于一次PM2.5的排放源和排放量并不清楚。‘底数不清、家底不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城市PM2.5达标规划的设计和制订。
在《指南》编制说明中,编写者解释道,之所以近年来对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SO2、NOx、CO等气态污染物,较少涉及大气颗粒物,是因为相较于前者,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更复杂、清单编制难度更大。
该《指南》将中国PM2.5人为排放源分为三大类: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和移动源。
其中,固定燃烧源是指利用燃料燃烧时产生热量,为发电、工业生产和生活提供热能和动力的燃烧设备,包括电力、供热、工业和民用四个部门;工艺过程源是指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以对工业原料进行物理和化学转化为目的的工业活动,如钢铁、有色冶金、建材、石化化工、废弃物处理五个行业;移动源则指由发动机牵引、能够移动的各种客运、货运交通设施和机械设备,包括道路、非道路两类移动源。
在此三大类别下,再针对PM2.5产生机理和排放特征的差异,按照部门/行业,燃料/产品,燃烧/工艺技术以及颗粒物末端控制技术,将其排放源分为四级,自第一级至第四级逐级建立完整的排放源体系,第四级为基本计算单元。
这样一套技术方法将用来指导各省、市(县)、区规范开展PM2.5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从而为PM2.5控制策略提供支撑。
如此浩繁且细致的清单编制工作,也将给各地环保部门的人才水平带来挑战。前述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称,”PM2.5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各地在开展清单编制工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技术指南》的技术要求,保证数据收集和传递的质量。尽量安排专人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校对,对可疑的异常数据进行核实。同时,随着认知的逐步提高和方法的不断实践,各地应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技术方法和数据库,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水平。
原标题:中国PM2.5编制清单即将出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