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有一种做法,过度注重末端治理,但末端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在近日召开的第五届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上,环保部原总工程师杨朝飞表示,末端治理不仅难以解决源头污染的问题,而且治理成本非常高。他认为,治理环保应以技术进步来促进,以市场机制推动淘汰落后,以政策透明带动全社会共同治理。
环保部近日公布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结果显示,今年7月份,三大区域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全面下降,平均达标天数刚过七成,其中京津冀污染最重,清洁天数比例不足一半。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3.1%,与去年同期相比清洁天数比例降低7.4个百分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均下降。与6月相比,除长三角区域,京津冀、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均下降。
环保治理应创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为了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目前国内很多省市都采取了‘限煤控车’的系列举措。特别是在限制煤炭消费总量方面,甚至有一些重点地区被要求禁止新建小型燃煤锅炉,但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城市冬季热能供应的压力。现实情况是,燃煤电厂有50%以上的余热被浪费,燃气电厂有40%的余热被白白浪费掉。”杨朝飞认为,应利用市场手段来淘汰落后产能,少用行政手段,毕竟从前些年的一些做法可以看出,行政手段虽然见效快,但当压力不存在的时候污染企业又会有抬头的趋势,容易反弹。此外,行政手段还容易留有后遗症,例如就业问题、债权债务及企业损失问题,都需要政府费精力去妥善处理的。反之,如果用市场手段来进行转型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后遗症就非常小。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一方面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一些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置污染于不顾,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其所含的铅、镉、汞、砷等有毒有害物质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空气和土壤受到了污染,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广东沃杰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义斌认为,企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应该成为环境责任的承担者。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要落实到政府和企业,加强制度系统建设、保护资源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并要从抓住节约能源、治理污染的源头开始,尽快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应找到最好的平衡点,利用经济手段来进行转型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杨朝飞认为,治理雾霾最重要的问题是转变政府职能,要从过去增长型的政府转变为服务型的政府。当政府转变职能后,政府职能负责社会公共产品保护,只有在这种根本性的职能转变后才能把环境保护提上正式日程,除此之外,技术措施和经济投入设施是第二位的。
绿色经济商机待掘
“中国经济发展曾经实行‘黑色经济’模式(即对自然资源破坏性地进行消耗,造成一些环境资源几乎消耗殆尽),和‘红色经济’模式(即以拉动消费来解决危机)。在对一些有机废物的处理方式上,如填埋,其带来的占用土地和污染地下水问题,违反了基本生态法则。”北京绿创环保集团董事局主度姜鹏明表示,真正的生态经济模式,应是生存和发展并举,仿效生态系统创意,利用能源和资源的串联,使物质循环每个环节都产生价值。
在我国,每年污水排放量高达600多亿吨,在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氨氮、磷、硫、有机肥及水资源。据专家预测,废水中潜在的经济价值高达2280亿元。
“工业废水排放到环境中,含硫有机物或硫酸盐在厌氧条件下会变成硫化物,不仅腐蚀管道,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对环境和人体都会产生危害。”国际水协会厌氧专业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王爱杰表示,含硫工业品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然而我国缺乏硫矿资源,含硫化工原料长期依赖进口。如果能够在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追捕”到含硫物质,实现硫资源的回收,对矿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无疑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过去的经验教训表明,靠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老路是行不通的,空气污浊,水质被污染,土壤含‘毒’,经济发展的背后是环境的‘亏损’,这种‘亏损’目前正在‘吞噬’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一位与会专家认为,环境是宝贵的财富,越是经济发达,人们对美好的环境追求越强烈,环境的价值越大。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支撑和破坏双重作用,好的环境不仅能支撑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坏的环境对经济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靠牺牲环境换取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得到纠正。
发展绿色产业是未来趋势
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副会长赵燕澍称,靠绿色金融来推动绿色经济转型的道路,我国刚刚起步。用金融手段撬动绿色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国际上已有很丰富的经验。这其中包括政府的绿色采购,用技术进步、税收的手段从石化能源领域获得收入去补偿或激励、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再就是EMC模式(合同能源管理),这套风险管控国内金融机构才刚开始学习,直到现在国内银行才开始给中小型企业进行合同能源管理,给企业放贷,因此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绿色增长首先是在传统经济上的转型,发达国家率先发展绿色经济,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杨朝飞认为,国际绿色转型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但是,在我国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通过污染转移,实现绿色增长的做法。
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表示,发展绿色经济意义重大。一是中国当前经济转型速度加快,由过去追求经济数量向追求经济质量转变,体现在老百姓这里就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希望有更清洁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更安全的食品,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二是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深化,包括过剩产业的退出和加快建设与环境保护有关系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环保产业等;三是传统产业正在升级,将要摆脱污染企业的帽子;四是大力发展生产和生活服务性产业。这是污染最低,对环保有益的产业。以上几点均成为深层次的环境保护目标和需要,因而,保护环境以达到国际标准也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
“城镇发展经济模式会从工业经济朝着生态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也会从物权主导向人权主导转变,绿色技术就是清洁生产,因而绿色经济应是一种生态的小循环、资源的大循环,交易模式也变成等值交换甚至是生态价值的分享,而绿色经济模式应当大于或等于节能减排。”姜鹏明表示。
原标题:用市场手段治污 助推绿色产业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